集美 垃圾分类用上“互联网+”
清洁工定时定点收集厨余垃圾并称重。
泉水湾小区里的分类垃圾桶干净整洁。
厨余垃圾变肥料,泉水湾小区中草药园植物长势良好,吸引孩子参观。
海凤社区的环保宣传板。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过程
1、泉水湾小区居民叶月娇阿姨每次拣菜都把蔬果皮烂菜叶放入厨余堆肥桶。
2、居民到社区领取与手机号绑定的二维码标签。
3、每袋厨余垃圾清洁工都会仔细称重并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
4、厨余垃圾在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中“深造”,变成有机肥部分会被返拨回社区,用于泉水湾小区中草药园。
5、居民通过手机即可查询自己的环保积分。
文/图 本报记者 应洁
通讯员 陈季玉
因为一个“垃圾桶”,集美区海凤社区的居民最近登上央视新闻啦!
不过,这个垃圾桶可不是普通的垃圾桶,它是专“吃”厨余垃圾的堆肥桶,在集美区侨英街道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每个住户都能免费领到一个这样的环保垃圾桶。有了这个“神器”,家里的厨余垃圾经收集、处理后不仅可作为肥料,帮助社区减少垃圾量、变废为宝,还可以为“贡献”厨余垃圾的户主带来可兑换奖品的“环保积分”,可谓一举多得。
而从垃圾投放到积分扫描、积分返回到奖品兑换,这一系列过程,则是通过一个手机App轻松实现的。在海凤社区泉水湾小区,这种利用“互联网+”实现垃圾分类的新做法,因为其便利、环保广受居民欢迎,开创了共同缔造美丽家园的全新模式。
有了奖励机制,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也更高了,这一创新举措可以说也打通了一直以来垃圾分类难以实现最重要的“关节”——居民的配合,提供了一个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可借鉴、可复制的“集美经验”。
这一创新做法因此得到全国的关注。上个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即以《管理者:转变思路破解老问题》为题,对集美的“‘互联网+’垃圾分类”进行了报道。
【问题】
厨余垃圾怎么收集?
居民每天多花几分钟,小区环境无异味更干净
走进泉水湾小区一期,贴着“有害垃圾”、“干垃圾”等字样的分类垃圾桶一字排开,和一般的小区似乎不太一样。
自去年11月底,这个小区实施“互联网+垃圾干湿分离”智慧生态循环小区建设试点以来,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的社区居民不断增加,餐余垃圾投放量与日俱增。截至元旦前,在泉水湾一期的1205户业主中,已有154户加入了收集厨余垃圾的环保队伍。
住在一期四号楼的叶月娇女士,便是最早领取厨余堆肥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
在她家的厨房里,摆放着两个垃圾桶,一个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着纸巾、包装袋等日常生活中丢弃的干垃圾,另一个是社区分发的厨余堆肥桶。
每天,叶女士把剩菜剩饭、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装进这个桶,为了避免这些有机垃圾发臭,社区还专门发了一包生物发酵粉,在厨余桶里撒上一些,就可以防止变臭,甚至放两三天也不会有异味。
经过一个多月的垃圾分类实践,叶女士已经“轻车熟路”,“做起来不麻烦,每次就是多花一两分钟的事,却可以为改善环境、回收资源作出贡献。”叶女士在社区培训后,还发动女儿、女婿和孙子也加入垃圾分类,“我的小孙子现在都知道,要把蛋壳扔进厨余堆肥桶里。”
叶女士说,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丢进小区的垃圾桶里,虽然每天都会被清洁工收走,可是总会有汤汤水水渗出塑料袋,垃圾桶旁的地板越来越脏,经过垃圾桶旁总会有股异味,苍蝇蚊子嗡嗡飞,时不时还会看见老鼠窜来窜去,现在把厨余垃圾单独分开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在小区楼下,分类后的“干垃圾”、“有害垃圾”的灰色大桶周围都干干净净的,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专门回收厨余垃圾的湿垃圾桶会定时、定点出现,清洁人员会及时回收,因而不会对环境产生太多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更美好、整洁了。
【问题】
厨余垃圾去了哪?
“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少了“地沟油”隐患
厨余垃圾一直被认为是“环境杀手”,脏乱臭自不必说,而且,还有可能被非法利用,悄然变身“地沟油”,而有了厨余垃圾分类以后,这些垃圾也有了更为透明、环保的“出路”——变成有机肥。
在泉水湾小区旁边不远,就是凤林清洁楼,小区的生活垃圾都被送往这里。跟一般的清洁楼有所不同的是,走进这里,我们没有看见成山堆积的垃圾,也几乎闻不到恶臭,清洁女工正在把一袋袋残羹剩炙打开倒进一个大桶,它们将会被送进这里的有机垃圾生化处理机中进行“深造”,通过分解代谢变成颗粒状的优质有机肥料。塑料袋则会被另外集中处理。
据了解,在这座清洁楼里,一套厨余垃圾生物处理设备每天可以处理厨余垃圾0.5吨,算下来,每年可处理垃圾180多吨,约可获得20多吨有机肥。
这么一来,需要被送往垃圾场填埋、焚烧的垃圾量就大大减少了,实现了垃圾减量;另一方面,由垃圾“变废为宝”制成的有机肥,也为小区绿化节约了成本。
在泉水湾小区,有一片居民共同打理的中草药园,种植了薄荷、枸杞、九层塔、鱼腥草、芦荟、柠檬等20多种平常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植物,陈阿姨的孙子这几天有些咳嗽,她专门到这里采薄荷叶回去给孙子煮水喝。
海凤社区负责人林少玲告诉我们,小区居民投放的厨余垃圾处理成的有机肥部分会被返拨回社区,用于小区绿化用,所以他们建了这片中草药园,作为少儿生态环保教育实践基地,可以让青少年从小亲近中草药,认识中草药,增长对中医知识这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来采摘。
【问题】
倒垃圾还能换奖品?
居民打开手机App,可查询垃圾处理和积分兑换全过程
实现垃圾分类、垃圾回收之后,居民便可获得相应的奖励积分。这套专门用于计算垃圾重量、跟踪垃圾处理信息、自动累加积分的智能系统,由位于侨英街道辖内的高校——华侨大学研发制作,大大方便了垃圾分类的全过程。
“你看,我们家这个月积分排在全小区第二名了。”通过手机App,叶月娇查询到一个多月来自己家的垃圾回收总量已达到近46公斤,她颇为自豪。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得到的呢?
叶女士介绍,每次在垃圾投放前,她都会贴上与她手机号绑定的二维码贴。二维码随垃圾袋到达垃圾处理站后,清洁工在称重后就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把信息输入系统,后台系统会给予用户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居民可以随时通过手机App终端查询,并且到社区居委会兑换相应的奖品。
“奖品很多,有纸巾、大米、食用油,甚至还有烤箱!”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环保积分可兑换的奖品不仅丰富,而且很实用。
根据统计,全厦门每天的生活垃圾有3000吨左右,每吨的处理成本要400元。在泉水湾一期,实施垃圾分类后,小区的生活垃圾量减少了一半,无形之中,小区的垃圾处理费也降下来了,省下来的钱,便可用于奖励。
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孙成柱博士是这套智能系统和手机App的研发者之一,他说,去年3月,侨英街道专门找到华侨大学,委托学校做一个实现垃圾干湿分离的系统,华大很快建立了项目组,暑假集中“攻关”, 整整做了两三个月,前后花了小半年的时间,这套系统终于上线了。他介绍,这种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垃圾分类管理的,在全国很少见,在厦门更是第一次使用。
【集美模式】
变治理约束
为激励
居民积极共同缔造美丽家园
举手之劳做环保,赢得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还能赚积分换奖品,这样的好事自然让居民们乐于参与并津津乐道,成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生动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鲜活样本。
在泉水湾小区的垃圾分类实践群中,大家七嘴八舌,交流讨论着垃圾分类的心得和收获。群里非常活跃,经常有人询问哪些垃圾属于“湿垃圾”、“干垃圾”或“有害垃圾”。据说,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时,有人把纸尿裤也放进了“湿垃圾”的袋子,如今,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大块的骨头、海蛎壳、花蛤壳最好不要放进“湿垃圾”里。
居民们还经常在这里“炫耀”自己的积分和排名。泉水湾小区有个环保排名,根据积分共分5级,分别是:环保新手、环保卫士、环保达人、环保先锋和环保之星,排名靠前的可以获得有机肥等奖励,积分多的还可以得到更丰厚的奖品。
变以治理和约束为主的模式为奖励手段,还引入“互联网+”的管理模式,真正激发了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集美区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成功模式,这种模式简单易学,可以复制,集美区已着手制定相关政策,不断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与监督机制,即将把“互联网+垃圾分类处理”智能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区铺开,为美丽厦门建设增光添彩。
此外,集美区还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侨英街道组织居委会干部、泉水湾小区物业、业委会委员、楼长和居民代表等进行培训,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操作流程;在泉水湾小区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关于垃圾分类说明及图片,通过宣传单和群发短信等方式,使小区居民能够对垃圾分类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侨英街道办事处联合集美区建设局、教育局共同编写了《环保与生活——垃圾分类教育读本》,通过代表集美的文明使者 “阿集”、“小美”聊生活垃圾和环境保护的方式,图文并茂地介绍生活垃圾的来源、危害、分类的意义、怎样分类、分类后的处理等知识,并纳入街道范围内所有小学的实践课程,从娃娃抓起,普及生态环保知识,让小手牵大手,共同推进社区家庭垃圾分类工作。
【小知识】
生活垃圾中
厨余垃圾是“大头”
据统计,目前生活垃圾中约70%为厨余垃圾,约20%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利用的垃圾只占10%左右。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是有效解决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础,而要真正实现垃圾的分类处理,干湿分离则是关键。
湿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占据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由于含有极高的水分与有机物,很容易腐坏,直接影响着垃圾分类的效果,设想一下,那些原本可以被回收利用的废纸、容器、金属、玻璃、纺织品,如果混杂在酸腐剩菜汤饭中被玷污,自然难以回收再利用。
在泉水湾小区,得知这里的垃圾实现干湿分离后,立即就有环保公司找上门,主动要求来回收“干垃圾”,这些“干垃圾”经过妥善加工,可以转化为新资源,这样,真正的“垃圾”所剩无几。旧电池、废弃灯管、过期药品、废弃日用化学品等这些“有害垃圾”被隔离开来,就能得到集中的科学处理,防止污染土壤和水源。
[上一条] 处理厨余垃圾 用上“互联网+”
[下一条] 2016年1月5日,福建日报报道我司安装于集美区侨英街道的互联网+垃圾分类试点